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。是中
国传统节日,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 。汉
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受汉族文化的
影响,的满族、赫哲族、壮族、鄂伦春族、侗族、土家族、苗族、瑶族、
黎族、水族、京族、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,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。虽然各地
习俗不尽相同,但扫墓祭祖、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。
清明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,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。晋
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
食节;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;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
一天为寒食节,前二天为小寒食。
清明节是重要的“时年八节”之一,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,节
期很长,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,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。
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,1935年中华民国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
节,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 。
《历书》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
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
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之说。
清明节的起源,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“墓祭”之礼,后来民间亦相仿效,于
此日祭祖扫墓,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2006年5月20日,
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,上至君王大臣,下至平头百姓,都要在这
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。从唐朝开始,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。据宋
《梦粱录》记载:每到清明节,“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,以尽思时之敬。”参
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,往往倾家出动。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
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,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,规模极盛。
清明节扫墓作为鬼节,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,表达祭祀者
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。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,就在
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、家鬼,或亲近者的亡魂,重在表达孝思亲情。另外
两个鬼节则连恶鬼、野鬼也一并祭祀,重在安抚鬼魂,不让它们作祟。但也不
能一概而论。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。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
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,祭祀那些饿鬼、幽鬼孤魂,防止它们成为恶
鬼作乱。这种祭台叫祭厉台。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。
在清明节这天,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,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,其场面十
分盛大热闹。
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,各地有所差异。旧时,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
天,而在临近清明的“单日”进行。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。浙江丽
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,称为“前三后四”。在山
东,旧时,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,少数地区如诸城,在寒食这天扫墓,有
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;现在,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。晋南人则将扫
墓的时间分为两次。一次在清明前几天,是各家分头去扫墓。第二次是在清明
当天,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,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。上海人扫墓
时间,新坟旧坟有别。凡是新近过世的,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
的,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。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
场,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,可以前后放宽些,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
围,俗谓:“前七后八,阴司放假。”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。
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、祠堂祭。以墓祭为普遍。清
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。在墓地祭祀,祭祀者离祭祀对象近,容易引起亲近
的感觉,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。清明祭祀被称为扫
墓,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。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,又称庙祭,是一个宗族
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,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,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
方式。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,就在山上或高处
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。
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,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:一
是整修坟墓,二是挂烧纸钱、供奉祭品。
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,其做法主要是杂草,培添新土。这种行为一方
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,另一方面,在古人的信仰里,祖先的
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,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
容。《清通礼》把修整坟墓解释为“扫墓”名称的来由:“岁,寒食及霜降节
,拜扫圹茔,届期素服诣墓,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,周胝封树,剪除荆草,
故称扫墓。”